王珏 | 无锡市人民医院
郑潇寒 | 南京脑科医院
案例经过
一日,我照常在审核着血常规的报告,浏览一下散点图已成为我工作习惯的一部分。这不,又一张散点图引起了我的注意。
白细胞轻度增高,血小板减低,白细胞散点图出现如下报警:WBC散点图异常,单核细胞增加,幼稚粒细胞增加,原始/异常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看散点图很像异型淋巴细胞的散点图形。阅片机结果如下:
根据复检规则,我决定推片镜检,血片如下:
外周血出现了8%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查阅病史发现该患者于2019年诊断为弥漫大B淋巴瘤,此次因发热,血小板减低,颈,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再次入院,根据细胞形态及病史可推测外周血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疑似肿瘤性。
随后临床医生给患者进行了骨髓检查,骨髓涂片如下:可见一类异常淋巴细胞,胞体大,外形欠规则,胞浆淡蓝或深蓝色,边缘深染,部分细胞可见紫红色颗粒,核圆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粗粒状,部分细胞可见核仁。该类细胞占17%,并且浏览全片偶见噬血细胞,我们考虑淋巴瘤细胞骨髓浸润伴噬血。
流式免疫分型:
非常奇怪,没有检出异常B淋巴细胞。
细胞遗传学检查:
骨髓活检:
不排除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流式NK细胞KIR受体检查:
基本正常
EBV-DNA检测:
可溶性CD25:
显著升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患者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结果居然显示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这和之前诊断的DLBCL截然不同。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病史:2019年5月下旬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侧腹股沟,颈部,腋窝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伴乏力明显,PET/CT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脾脏FDG代谢异常增高。
腹股沟淋巴结活检:考虑EB病毒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检查偶见疑似淋巴瘤细胞,考虑淋巴瘤细胞骨髓浸润可能。
患者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V期B组,于2019年6月14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化疗,化疗后浅表淋巴结明显缩小,后分别于7月9日,7月31日,9月10日,10月10日,11月19日,20年3月30日继续予R-CHOP方案化疗。20年7月4日予利妥昔单抗600mg维持治疗,后口服来那度胺直到入院前3个月停药。
案例分析
患者2019年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淋巴瘤,经规律治疗,淋巴结明显缩小,流式免疫分型未见异常B细胞,弥漫大B淋巴瘤治疗有效,此次因发热及血小板减低入院,外周血出现不典型淋巴细胞,经骨髓检查及淋巴结穿刺活检诊断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骨髓浸润伴噬血,考虑并发第二肿瘤。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淋巴瘤,恶性程度高,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诊断时多为晚期且进展迅速,即使接受高强度的治疗,治愈率仍较低。PTCL的类型主要包括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滤泡辅助T细胞PTCL(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占PTCL的72%。其他类型包括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原发肝脾γδ细胞淋巴瘤(HSTL),原发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以及乳房假体相关ALCL,属于PTCL中的罕见类型。
第二肿瘤,又叫重复癌,是指同一器官、成对器官组织、同一系统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系统的器官组织中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或2个以上各自独立的原发肿瘤。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第二肿瘤的情况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出现新发的实体肿瘤,即第二肿瘤与原发肿瘤并非同一来源;另一种是在原发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了谱系转换,多见于急性白血病,即新出现的肿瘤与原发肿瘤的原始细胞来自同一个白血病克隆。
目前第二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据文献报道可能有如下因素:①随着医学发展的进步,人们主动求医机会增多及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的实施,使得肿瘤幸存人数增加,从而导致第二肿瘤发病率的增加,②外源性致癌因素持续存在,③遗传易感性,④机体存在免疫缺陷,⑤前期治疗因素
放化疗是第二肿瘤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烷化剂及蒽环类药物。环磷酰胺是常见的烷化剂,可与DNA双螺旋结合,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的合成,也可干扰RNA的功能,导致染色体重排,引起基因突变,进而导致细胞增殖失控。阿霉素为蒽环类抗癌抗生素,对人体细胞也具有致畸作用,两者联合化疗可能对患者发生第二肿瘤有相关性,也可能是该患者并发第二肿瘤的原因。
研究表明第二肿瘤患者多有染色体复杂核型,提示疗效差,预后不良,死亡率高。该患者检出克隆性+22号染色体。
恶性淋巴瘤并发第二肿瘤多以白血病、MDS和实体瘤多见,该患者并发T细胞淋巴瘤实属罕见。我们查阅了中文文献,B细胞淋巴继发(或者说转化?)T细胞淋巴瘤的案例报道很少,T细胞淋巴瘤继发(或者说转化?)B细胞淋巴瘤的案例报道相对多些;不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生立平、何莉、杨桂芳等报道了一例继发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我们这一例有些相似。
心得体会
1.血常规散点图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可以及时推片镜检发现异常细胞。
2.每一份标本都有一个故事,需详尽了解病史,才可对异常细胞形态做出正确的判断,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随着医学发展,第二肿瘤的发病率增加,我们要全面思考,不能简单的误以为原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SysmexXN-Series_病例集_Vol.2_外周血
[2]把环环,刘心.恶性血液病并发第二肿瘤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现代肿瘤医学[J],2018,26(16)2610-2614
[3]生立平,何莉,杨桂芳等.继发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例[J].临床内科杂志,2016,33(6):423-424.
[4]WHO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edited by Steven H. Swerdlow, Elias Campo,Nancy Lee Harris, Elaine S.Jaffe, Stefano A. Pileri, Harald Stein, Jurgen Thiele. – Revised 4thedition. IARC:Lyon2017
[5]卢兴国,叶向军,徐根波.骨髓细胞与组织病理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6]高海燕,刘亚波,吕成芳,陈雪艳.血液病临床检验诊断[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3
END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1026.com/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