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马踞守井儿畔
文/李强国
在张家砭镇五里湾村的后沟掌,有个叫井芦德的村庄,这个村名是近几年起的,是井儿畔村和芦家崄村并村后的合称。

我们邻村,有王家崄、折家崄、米家崄、高家崄等带崄字的村名。过去,陕北人j、q、x不分,崄(xiǎn)和硷(jiǎn)是同音字。普通话普及后,新时代的人就把过去村民所用的崄字用硷来代替。黄土高原的土丘峰峦可能意义上就有所变化,崄的意思是高高的土山,而硷字没有这个意思。

我写芦家崄一文时,发现庙上保存着明代隆庆六年(公元1567年)七月铸造的一口小铁钟,钟铭记载:“绥德清涧县王家险(崄)家佛堂造钟,地主王宗仁,本村施钱人李禄姬、冯朝臣、仪官马臣。”可见,那时僻远山区人口极其的少,可能每户人家所居之所都有一个小称谓,张家住在一个山头上,李家住在另一个山头上,一家和另一家住所相距也有二三华里路。因此,那时的井儿畔和芦家崄也许是一个自然小村,只是占有的空间大。

单从井儿畔村名考虑,这个名字来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村中半山坡上那口水井而得名;另一种可能是,古时这里曾经住过井姓人,他们以姓给村冠名。时至今日,绥德四十铺镇的单家屯村仍然住着井姓人。不过村民的眼里,村名还是来源于那口水井。

井儿畔相邻的村庄有芦家崄、李家墕、张家墕,隔山有张家沟、刘家沟、米家崄、王家崄等。据村里人说,古时候这里比较荒凉,至于过去这里住过什么人,也不清楚。现在,村里只住着马姓人和张姓人,而张姓人住在这里比较早。

隆庆六年,王家崄的地址紧挨着井儿畔,钟铭中没有张姓人题名,说明那时张姓人还没有迁到井儿畔。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任五里湾村的民办教师,井儿畔村的张有山也在村中小学任教。据说,张家的祖先很富裕,传说为张百万,可想而知,张家拥有许多的田产。

张家人的宗亲主要分布在邻近的张家墕、徐家河、佟家坬多村,但我不知道这些张姓人从何而来。也许,张家在井儿畔发富后,到处买田置地,向外扩展,人口不断向外分流,那时的人以农为业,哪里有田地就让子孙们在哪里安家。

至于张家什么时候败落的,村人也说不清楚,可能是马姓人未入住井儿畔时就败了。传说,是南蛮家破坏了张家的风水,使张家走上了下坡路,一代不如一代,这传说的背后可能另有故事。

我曾和井儿畔村的马树权、马树德等村民交流过,他们这一支马姓人是当年从清涧县的艾家河迁过来的,先祖马汉雄娶了芦家崄的王氏为妻。王家是大户,疼爱女儿,便将一块良田赠送给了女婿。

马汉雄在井儿畔有了养命存身之地,便把家安到了这里。几年之后,勤劳的马汉雄又买下了不少田地,只是身边没有孩子。

“存定人家的才能存住自己的”,这是陕北人的一句古话,言下之意,是自家生的孩子不好存活,就先抱养人家的孩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存住自己所生的孩子。因此,在过去,不少家庭中的所谓长子,其实都是抱养的。

马汉雄住在村中的圪堵上,将抱养的孩子起名叫马伯乐。说来也怪,不过几年,妻子生下了伯一、伯贤,可以说,好事连连,逐渐变得家盛人和,业达财旺。

道光三十年十一月,村中《重修佛祖、龙神、八蜡、虸蛾诸庙》中有言:“建立有年,创修未知何人”。说明庙宇创建年代久远,是何人所建?应该是在村中生活过的人,说不准是由芦家崄村王家人在隆庆六年所创的家佛堂演变而来的。

这次村中重修庙宇是由马秉常倡议的,马秉常是马伯贤的儿子。

我细心查阅了重修庙宇的经理人题名,其中有寿官马伯乐。所谓寿官,是由地方逐级推举“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年龄不低于70岁。为寿官之人,政治上也有地位,不仅纳入官场级别序列,而且能够享受国家俸禄。由此可知,马伯乐出生在乾隆年间,马汉雄也是乾隆年间来到井儿畔的。

经理人中还有马秉泰、马秉成,他俩也是马汉雄的孙子,马伯一的儿子。马伯乐捐款6000,马秉常捐款6000,马秉泰捐款3000,马秉成捐款2000,由捐款数量上可以看出,这时从艾家河来此的马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已经是富裕户了。同时可知,马伯一、马伯贤已经去世了。

同村的另一支马姓经理人,有马正业、寿官马万益、马祥麟、马谦德、马聚义、马聚礼、马玉春、马自林、马兴财,他们捐款多者6000,少者不低于1200。应该说,这支马姓人也兴旺,人口更多。据说,他们来自绥德城内,最初是从呜咽泉走出来的,他们早于马汉雄来到井儿畔村,他们的后人自称是川马家。

经理人中,张姓人有张万保、张性成、张自荣、张自贵、张兴基、张才周、张负图,此时村中张姓人还住着不少,最多捐款数额为2000。说明张家已经走向了败落,不及圪堵马家和呜咽泉马家富裕。

村里人说,呜咽泉马家在城内开店铺,手中多了余钱,买了张家许多山田,为了管营田亩方便,就有一支后人来到这里,住在弯弯里,村人称他们是弯弯马家,他们应该在康熙末年或者乾隆初来到这里的。另一种说法是,马家人最初是张家的长工,生活好转后买了张家的许多山田。

村里除佛祖庙外,还有两处庙。
水龙庙建在村中的水井上侧,廊檐下挂一口小铁钟,其铭文写到:“庙主张金怌(pēi),领事人马维有、马迎贵、马占昌、马怌国、马进”。时间是民国二十年八月初五日。说明水龙庙是生活在这里的张家人创建的。

村中民国二十年七月十八日的八龙王庙也有铁钟一口,铭文曰:“钟之为物也,虚灵而不昧,击其钟而神知,神晓而佑民,佑民而无疆”。这大约是为神献钟的目的,当然也不失为建庙纪念的意义。

“历年已久,因新修佛祖、菩萨、八龙庙告竣,造鸣钟一口。由山西临县招贤镇金火匠人杨长东、薛安礼铸”。落款是陕西清涧县西三区井儿畔,说明那时井儿畔属于红区。

两口钟上都有马迎贵题名,他是村中另一支马姓人。

六年之前,我和井儿畔村的赤脚医生马汉武交往频繁。他在改革开放后离开井儿畔,在卫校公路旁租赁了我们村霍海龙沿国道的平房开诊所。后来有了建在我们村的惠民小区经济适用房,现在就住在小区里。据他所讲,他的先祖马勤元生活在绥德城东的马家川,在当地遭下了人命案,避难逃到井儿畔,住在村中的后渠。

马勤元怎能躲藏在这里呢?后人不知其中原因。只是,他们知道自家和弯弯马家都属于川马家,是宗亲关系,说不准他们祖上那时两家有往来,是弯弯马家收留了戴罪的马勤元。

在佛教中,也有八部龙王神,也称八大龙王,即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沙迦罗龙王、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耨(miǎo)达龙王、摩那斯龙王和优婆罗龙王。

井儿畔村的八龙王庙供奉的其实是个民间人物。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落魄秀才,在山西八盘山一带落草为寇做山大王,杀富济贫,死后成神,马家川人为他立庙,神汉发话称他为八龙王。凡是朝拜者求神驱邪除病,每每灵应,而祈雨更灵。

马勤元从马家川将八龙王奉请到井儿畔,大力宣传八龙王成神的故事。

光绪年间,八龙王显灵的故事传得玄之又玄。据说,张家沟村的刘万亨在庙前讨得三日有雨的上卦,他请求绥德官戏来井儿畔村为神唱戏。当时官戏正在马蹄沟演出,知州大人胡元兆不答应,刘万亨拿人头担保,如果三日不雨,自刎。果然三日内大雨,胡知州及时派来官戏演出,亲自来井儿畔酬神,并送匾一块与八龙庙。

井儿畔村人缺水,抬起八龙王楼轿在村中取水源,在龙神的指点下,村民一钻下去,岩层中突然间流出一股清清的水来,解决了村中人畜饮水困难。

奇奇怪怪的传说还不少。
民国十八年,井儿畔村给八龙王立庙塑像,民国二十年七月树立纪念碑,铸了铁钟,可惜纪念碑遭到了破坏。

八龙王庙会,有井儿畔、芦家崄、张家沟、刘家沟四村纠首合力创建。庙建在演楼山,山主马耀武,领修人是芦家崄村人医官王凤林。经领会首井儿畔八人,芦家崄九人,张家沟十人,刘家沟九人,也有乔家崄、王家崄会首吴生才、白生章、王尚苗、米吉善。

根据残碑上所留信士题名350多人。其中我们五里湾村的有李正田、李怀众、李国丕、霍应周、李秉谦、李秉让、李光重、李应高、李瑞堂、李义堂、李文堂、李应章、李树珍、李光合、李思春等。李应高是我的大爷,李应章是我的五爷。我曾祖父李长生是芦家崄王家的女婿,芦家崄是我的老毑家。这些题名中的人,多数和庙事中的纠首们是亲戚关系,这种布施庙事的人,都是为了给亲戚争光,又能扬名声显父母。

八龙王庙香烟会一时兴起,合会不仅给神灵唱戏三天,还要宰猪杀羊,牲礼祀神。
刘家沟村的马飞龙,懂巫术,一生以巫医为业,替人驱邪除疾,保锁儿童,游走在榆林延安两地的村村庄庄。每次路过八龙王庙时,就会破口大骂八龙王,他说他前世是由人转世的五爪猪,被人杀死献于八龙王,因此,他说是八龙王害了自己的命。

其实,八龙王庙的创建,与马勤元、马建忠父子关系极大。马勤元在马家川遭下人命,逃难到井儿畔,他是借龙神之威力,提高自己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而后他的儿子马建忠更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八龙王。到了马建忠子马银贵时期,形成了庙会,才给八龙王立庙塑像。所谓落魄秀才杀富济贫,可能是马家人当年杀人积怨的宣泄。

2022年1月14日,我到老串洞沟给马家人写祭文。这马家人是马汉雄的后人,光绪末年他们来到县城做生意,以染布匹为主营。当时马家负有盛名,人称二染匠家。马家离开井儿畔后,一支住在老串洞沟,一支住在当年薛家畔村的东侧,自称居所为马家庄,他们的商铺叫三盛染。

在白事上,有位年轻人告诉我,井儿畔村之前叫小穆嵎沟,说村里有口铁钟上书其名。

2022年2月26日,我又去了井儿畔村,想通过留守村中的老人们了解,是否有小穆嵎沟一说。
村口是村中的人市,集中了十几位男女老人,有七八位老人都认识我,自然交流起来很随意,大家都凑过来,说确有其事,那口铁钟上称小村为小穆嵎沟。可惜前几年钟不见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铸造的。他们说,穷乡僻壤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大人物,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赖货。光绪年间的马秉常是村里历史上最富裕的人。

在就近的柳湾儿村采访时,发现这里曾叫穆嵎湾,山中有地名叫穆嵎塔,南有穆家楼,西有小穆嵎沟,这些古地名连成一条线,说明在古代这里曾生活着许多的穆姓人。

穆家楼老爷庙旁,曾有块一米多高的纪念碑,上面有许多穆姓人题名,可惜这通碑在扩建村路时被埋在了地下。

康熙三十一年,合龙山的纪念碑上有穆登柱。
人口西移时,穆家楼的穆姓人移居到了今天子洲县的美谷界村,最初住在穆家圪崂。文化大革命时期,美谷界的穆升斗曾来到穆家楼,寻找穆家先祖所建的穆家楼,其实就是村中下为路洞上为关圣帝君、观音阁楼。他走时带着穆家楼村的马清喜到了美谷界村。马清喜曾给我讲过这件事。

由此可知,在很早以前,小穆嵎沟住的是穆姓人。什么时候起小穆嵎沟村名被井儿畔之名所代替,我们是无法知道的了。

我第一次去井儿畔是1974年夏季,随初中同学马润田去的,村里人喊马润田是二圪蛋。如今,马润田落户在马家坬村。我第二次去井儿畔村是1976年夏季,到同学马雄家,在他们家的杏树上摘杏子吃,村里人喊马雄为继胜。如今,马雄已经住进城区,30年前就是市民了。在乡下人的记忆中,对村里人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的那些名字,对于后来或因上学或因工作所取的大名(也叫官名),知道的人不是很多。

井儿畔村户籍人口约近六百,我采访时,村中留守的不过几十人。

居住在城内的马茹麟,是从井儿畔迁到马家庄的,他告诉我,他们是山马家,还有川马家、崖马家、侍郎马家,其实都是一个祖先。

所谓侍郎马家,指的是马汝骥的后人,他是马聪的二儿子,马聪有四个儿子。或许,马茹麟老人口中的一个老祖先,就指的是马聪。这样说来,这井儿畔小村踞守的三支马家都是马聪的后人。

若干年后,由于新村名井芦德的产生,井儿畔和古时的小穆嵎沟一样,只是一段历史模糊的记忆,甚至会被人遗忘。

这就是历史,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滚滚向前。
2022.2.28

本文作者李强国先生近照
作者简介:李强国,男,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五里湾村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乡下,农民,喜好诗文,有作品散见于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刊物及网络平台。兼好《易经》、宗教、民俗诸文化。现供职于合龙山道观,从事宗教、国学、心理学咨询及研究,偶有诗文面世。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1026.com/7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