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为国为家默默奉献的女同胞们!

普济八岁记忆里的二姐:比七仙女还好看
普济八岁时,家里有奶奶、父母、二哥三哥二姐,七口人。住的三间灰瓦屋,二姐一个女孩子,好像十来岁后就去邻居康家和闺蜜一起住。说起来康家算不得外人,几代的近邻,他家二小子还是我父亲的干儿子,一家人般的亲。
我比二姐小十岁,八岁之前的印象,二姐就像天仙。尤其是她带我看过《天仙配》、《画皮》等电影,觉得她比七仙女好看。特别是在她们闺房看到她俩的照片,跟电影有了平面图像的比较,印象很深。

为啥总是提起八岁的时候?普济八岁那年,二姐出嫁了。而且一嫁几千里外,从此生活里很难见到比七仙女还好看的二姐了。
普济人生最大的几次奖励,都是二姐给的
举三个实例,普济从二姐的奖励里得到了什么……
第一次奖励:一毛钱
小时候家里做饭,用的是传统土灶,还因家对面就是大米(加工)厂,土灶只烧稻壳。大米厂是光山县城当时唯一的现代工业,三层楼的钢筋水泥厂房,每天风吹到屋面的稻壳差不多就够烧锅了。
烧稻壳煮饭有着独特技术,一般人搞不住,烧不成火候。锅灶要配套一个风箱,烧锅的人一手拉风箱,一手往灶里面撒稻壳。两手节奏有配合,否则不是灭火,就是起烟不起火。烧锅的同时,还要兼顾饭锅动静,比如做干饭,水开了要起身去下米,再开了要起身去撇米汤,然后焖熟焖香。全套程序不得有错,否则不是夹生,就是糊锅。

普济家里最小,哥哥姐姐们都上学,没人玩,只能天天当母亲的跟屁虫。潜移默化很小就学会了煮饭,还是七口人的饭,而且能独立操作。好像五岁时,家里说起才长到跟锅台一般高的普济会煮饭,二姐不信,非要亲眼看我从点火到煮熟完整过程。看到普济撇米汤,搬张椅子站上去才够得着的时候被感动,没等饭煮熟就奖励一毛钱,还是崭新的纸票子。
这一毛钱在当时是笔巨款,也是普济人生第一笔收入,激动得不知所措。当然也不知道怎么花,完全没有概念。直到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人世间的艰难,才明白当时的激动是源于对个人劳动的肯定。
第二次奖励:每月十块钱
七七年恢复高考,普济考上了学。入学前校方派人去到光山,内调普济的家庭经济情况,列入三级补助对象,每月十三块钱伙食费由学校全掏。当时家里确实穷,没有钱供给零花,好在吃住有校方全部负担。

可是出门在外,再怎么节约,零花钱多少都行,不能够没有。这时候远嫁甘肃山丹已经十几年的二姐,每月邮汇十块钱,直到普济毕业。那时候的十块钱,相当于现在的千块钱吧?应该不止,也是无法用数目衡量。
第三次奖励:一个整只酱猪肘
普济毕业后结婚,那时代小县城流行旅行结婚,为的是出门见见世面。当时没多想,买了车票直达二姐家,路上走了几天。
婚假不长,临回家前,二姐用高压锅做了一整只酱猪肘,背着路上吃。高压锅做饭还一日三餐地做,普济第一次见,觉得方便到神奇。囫囵个酱猪肘也是第一次见到家里做熟的。

好奇心引发了对厨艺的兴趣。想着结婚了,迟早要单独过日子,自己做饭也要提早准备。于是,回家的第一件事,到国营百货商店买了一只高压锅,成了街坊邻居、包括同事同学中间第一个用高压锅做饭的。
母亲生前值得骄傲的一道菜:是在二姐家里学会带回家的
准确地说,二姐结婚去外地属于当时的支援边疆人员,简称“支边”青年。当时二姐夫在山丹军马场工作,做政治教员,他是非常儒雅的一个人。
二姐去到那里被安排在马场卫生所工作,一干一辈子。那时候的军马场是准军事单位,军事化的环境,有军装,没军衔。普济刚参加工作时,穿得最多的是二姐寄回来的军装,抗美援朝后期的款式,帅气得不要不要的。那时候又是本地摄影记者,县里组织的大型活动都有普济台上台下摄影身影。二十来岁,身穿老式军装,干着抛头露面的工作。跟现在的耀眼明星样,招来很多追求者,可是普济那时没开窍,如今想起来还在后悔。

女儿远嫁,母亲难过也高兴。难过的是女儿离开身边,高兴的是有了远行看望女儿的机会。记得母亲第一次去山丹军马场,回来后精神面貌跟换一个人似的,开心洋溢在脸上。印象最深的是一道菜,我们从没见过苋菜还会有这样的做法。
凉拌苋菜在我家一做几十年,还衍生出凉拌菠菜
普济家祖祖辈辈种菜,苋菜是漫长夏季常吃的蔬菜。基本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做馅包苋菜盒子,二是清炒了当下饭菜。吃得多了就烦,尤其是苋菜跟其他蔬菜都不一样,煮熟之后黏糊糊的,吃到嘴里像烂泥,感觉很不爽。
母亲在二姐家学到的这个菜,应该也是因为不喜欢苋菜“熟如烂泥”的个性,所以对它不是“烂泥”口感的做法产生兴趣。于是把这个菜谱宝贝一样地带回来,第一次做了全家都爱吃,觉得苋菜原来这么好吃啊。

现在看来,凉拌苋菜的做法很简单,本来就是家常菜。也就是焯水后放入菜盘里,中间扒个窝,放入盐、葱花、蒜米、辣椒粒,一勺热油浇上去,拌开就是。后来经过父亲的改良,把热油换成腊肉油,就是肥膘腊肉切薄片,锅里烧炼成油后连油渣浇上去,果然有了特色,美味非常。后来又衍生出凉拌菠菜就是后话了。
二姐夫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教师,两口子一辈子没红过脸
二姐出生于一九四五年正月初八,今年满七十七周岁,岁头岁尾算上,已到“权杖”之年。按照古人的规矩,这个年纪上朝廷奏事,可以不拘礼节拄着拐杖了。
二姐在十八岁、比七仙女还好看的年龄远嫁甘肃山丹,原来二姐夫也是光山人,所以成就了彼此的姻缘。二姐夫是读书人,出身书香门第,按照父亲的老派门第观点,二姐出嫁是高攀了。

印象里的二姐夫,很像古书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性格平静如水,谈吐雅致不俗,对任何人都是永远不变的温良恭俭让。文章好,写字极其工整,小楷字跟印刷品毫无二致。他当了一辈子教员,先在基层,山丹军马场,后来调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他一辈子教的学生里,处级干部都不多,是最小的官阶。
古人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和“相濡以沫”等典故,普济始终认为,与之相比,二姐夫妇有过之而无不及。用现代人的道德观来看,别说从来没绯闻,与邻里同事之间的家长里短都没有。他俩完全活在二人世界里,与外界的接触,除了工作和亲人,其他的都以礼相待。
象牙塔里生活的二姐,一不小心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普济前几天和二姐聊天,说到已经过世两年的姐夫,说到她俩半个多世纪的日子,用到“象牙塔”这个词,形容她俩的曾经的生活状态。当然还可以用至善至纯来形容。

就说父母在世的后几十年,二姐就在不断地孝敬。尤其是在父亲去世后,她俩口对母亲的孝敬成了常态,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俩在外很挣钱。其实不是,二姐夫妇从参加工作那一天起,半个多世纪里,没有拿过工资之外的一分钱。
这是普济知道的,二姐夫的读书人个性决定,殷商的伯夷叔齐一样,宁肯不要性命,也不会攫取一分钱的非分之财。再说几十年的教授生涯,教导过多少高阶在职学生,想要得到点外来财路易如反掌。可他俩清贫到只有一套住房,还是姐夫去世前几天才搬进去的。
现在的二姐一个人过日子,生活更安静恬然
二姐儿女双全,女儿远在深圳,儿子在银川。一个城市,有事没事会经常去看看,倒也不很寂寞。

二姐身体还好,每日里的安排松弛有度,买菜、上网、遛弯。尤其是做美食依然乐此不彼,为了方便得到食材,迷上网购。
与世无争,与人为善,感恩这个世界,没做过对不起今生今世的事情。人若都这样活着,又该是个什么样子?是人们都想要的状态吧?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1026.com/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