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来源
“延迟满足”这个概念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系列实验,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的主理人心理学家米歇尔,找来32名3-6岁的儿童,看他们在棉花糖、饼干面前能坚持多久。
他对孩子们说,现在给你一块棉花糖,我出去一会儿,如果你能在我回来前忍住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
于是那些坚持到老师回来得到第二块糖的,就是所谓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

02 误读
在之后的10年里,实验人员还会跟踪这些孩子,统计他们的学业和职业成就,婚姻和心理状况,发现在糖果面前坚持得久的孩子,会有更好的收入和更强的社会能力。
- 于是,就有人说一个人成不成功,要看他能不能延迟满足,甚至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一点来判断将来的人生走向。
- 还有人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让孩子懂得等待。于是,刻意去让孩子在需求面前“等”。
其实,这些都是对这个实验的误读。
当年的棉花糖实验数据不足,参与的孩子数量只有32个,这就造成了样本不足。而且研究的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没有人群中的随机性。
因此得出来的结论就没有普遍性。

03 修正
后来人们又在修正数据和严谨性的基础上重复了这个实验,对原先的实验结果进行了修正。
- 第一个修正是:
能不能坚持到15分钟之后再吃棉花糖跟孩子对大人的信任度有关。
如果工作人员取得了孩子的信任,那么孩子就更容易等待更长的时间再吃糖。
- 第二个修正是:
家庭条件越好的孩子,越能坚持更长的时间。
主要原因是他们见过糖、吃过糖。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中,糖、其他食物,对他们来说都不是稀缺的。
而一个孩子生活贫困,总在匮乏状态下,他更会采取有一抓一的策略——这看起来像及时行乐。
仔细分析这两项修正就会发现:
延迟满足不是孩子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它算是系统因素叠加后的行为方式。

04 我看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并非每次要求孩子等一等、对孩子严格要求,就能培养他们的延迟满足能力,这恰恰让孩子表现得不那么能延迟满足。
每次都让孩子等,就会失去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也会让孩子长期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更没有耐心和意志去等待时机,去放长线钓大鱼。
要想让孩子专注在为自己带来长久利益的事情上,是需要很多因素相互促进的。其中两条就有物质的相对充裕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对我们信任的基础。
也就是说,以前我们对这项实验的误读,恰恰把我们推向了目的的反面。

05 最后
至于说做到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到了物质充裕,能否决定孩子这个系统,表现出延迟满足的特性,不能说100%打包票,只能说概率更大一些。
由此感慨:
人世间很多事情都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各因素交织,呈现出的一种状态。
我们只能做正确的事,增加成功概率。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
?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1026.com/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