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周恩来总理多次夸赞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工程——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当年林县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我们无法想象先辈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仅凭人力就完成这一壮举。
那么,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为何会接连遭到百姓和工人的联名投诉呢?在修建过程中究竟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水比油贵的落后缺水地区,书记决定为百姓解决用水难题
我们国家曾经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在这里,水要比油贵,水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如果要吃水,要走到几十公里外的黄崖泉去挑水,极为不便利。

因为水资源极度稀缺,人们通常把它用到做饭饮用这种更重要的地方,所以用来洗脸洗澡的水就很少,洗脸的水要循环利用,这里每个人都是蓬头垢面,看起来极为邋遢的样子,身上也散发出一股常年不洗澡的恶臭的体味。
而人们一生只洗三次澡:一次是在出生时,一次是在结婚时,最后一次是在去世时。不是人们懒散不讲卫生,而是实在太缺水。
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河南省林县(如今称为林州市)的真实写照。林县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位于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的交界地带,还处于华北地震带上,地势崎岖多石块,有很多断层。

它的北部是太行山,受到太行山的阻挡,夏季暖空气无法进入,冬季又会阻挡来自东北的冷空气。因此造成林县境内虽然冬暖夏凉,但降水稀少的现象,且降水量分布不均匀。
林县的境内多山区,可用来耕种的土地很少。这里的地质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在地表覆盖的那一层土壤很薄,导致林县百姓尝试挖井寻水也以失败告终。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林县基本就是十年九旱的情况,缺水已经成为它的代名词。
林县当地的县志里记载着一首这样的民谣:“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好人日夜愁。”可见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看看这里因为缺水发生的心酸故事:村里一位姓张的小伙子,长得又黑又瘦,人称“张黑子”,结婚那天洗个澡以后却变得白白净净,判若两人,大家都有些认不出他来。
这些故事听来让人心酸不已,都是太缺水造成的后果。
直到1954年的时候,年仅26岁的杨贵被调任到林县担任书记。杨贵到林县之前就听说过这个地方,因为长年干旱百姓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人们的生活穷困潦倒。
尽管已经做足充分的心理准备,杨贵来到林县还是忍不住皱起眉头。眼前的景象实在让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干旱成块状的土地里,农作物都是枯黄蔫巴的,一看就得不到好收成。

再往前走,是林县的唯一一条河流,河床已经干涸,只有一条细细的水流流经河床,里面混杂着泥沙,显得非常浑浊。这样的水源也难怪百姓们无法培育出好庄稼来。
杨贵仰天长叹,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林县照这样发展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他一定要为林县的人民解决用水困难的问题。
杨贵思索良久,最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修建水渠,彻底解决用水问题,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到底,重新安排林县山河!
杨贵“引漳入林”的提议一出,众人哗然。支持杨贵的人自然是林县的百姓们,他们知道修建水渠就可以把水引过来,彻底困扰林县多年的难题!

那些质疑的人则提出,仅仅依靠着人力想开凿水渠,难度系数非常大,简直就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
杨贵没有在乎众人怎么议论,他的意志非常坚决。说干就干,杨贵专门成立三个调查小组去周边地区调查可以利用的水资源,自己则拿着一张地图夜以继日地研究。
经过多日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一处可以被利用的地方:山西的浊漳河。这条河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上游地区要比林县的地势高出几十米,而且水资源极为丰富。
就是这条河!定好目标以后,杨贵很快做好后续工作:培养出一批水利技术专员,组织起一支超过三万七千人的施工队伍。

1960年是具有划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开工仪式当天,现场围满百姓。杨贵书记特意发表讲话鼓励大家:“我们的共产党坚持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一定会让大家过上有水的好日子!”
他还特意解释红旗渠名字的由来:“我们的党旗和国旗都是红色的,这条改变命运的水渠,就叫做红旗渠!”
除红旗渠这条主渠外,杨贵还规划修建英雄渠、抗日渠、天桥渠这三条大型沟渠,和弓上、要子街、南谷洞三座中型水库。雄心勃勃的杨贵发誓要凭着这几项工程彻底改变林县困境!
开凿过程遇到难题,工人村民接连投诉
红旗渠的修建难度要比众人想象中大上很多。从自然条件来看,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和山西省平顺县境内,长度很长,需要修建的工程量很大。且沿途多薄土地,施工难度非常大。

从客观条件来看,当时物资缺乏,既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也没有重型机械工具,一切工作都要靠着纯人工来完成。
但这些没有阻挡杨贵和百姓们建渠的决心和热情,他们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干劲十足,没有丝毫怨言。每天天色刚蒙蒙亮,他们就会自发组织前往施工地点干活。
除此之外,他们还自带工具、自带干粮,坚决不收一分工钱。对百姓们来说,只要能开渠引水到林县,他们怎么付出都没有丝毫怨言。这种奉献精神让杨贵觉得非常感动。
他决心一定要成功开渠,带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但让杨贵没有预料到的是,刚开工不久,红旗渠的修建工程就遇到难题被迫紧急叫停。

原来引漳入林要先在山西境内修建堤坝,从而拦截水源。但是这样就会引发水源上下游两岸老百姓间的冲突。
第一:红旗渠的修建难度过大,在当时又没有很好的爆炸物,只能采用民间的土方法。
但这种爆破方法副作用很多,它的安全性比较低,已经造成多人意外受伤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到处都是被炸碎的石头和瓦片。
还有连日巨大的爆破声音,惊动附近村民的牲畜,吓得它们四处逃窜,给村民们造成的损失非常惨重。

第二:工程队没有经过许可就征用村民的水渠,这一举动,不仅污染水渠里的水源,还破坏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耕地被破坏的村民们收不到粮食,失去赖以生存的保障。
这些困扰让村民们忍无可忍,最终一纸诉状联名起来把红旗渠工程状告到相关部门。
认识到问题所在的杨贵连忙暂停施工,和工程队的人一起针对这些问题协商方案。他知道,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施工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
经过探讨,他们认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源污染问题。杨贵规定坚决不能继续污染村民的水源,以后工程用水的地方必须到别的地方去取水。
此外,杨贵给施工队划定固定的施工区域和施工时间,采用分段施工法,把工程分为很多个小段,每个村负责一段路。另外合理安排工人们的作息时间,确保工程不会扰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安抚百姓们的情绪,希望可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为此,杨贵亲自带着赔偿款上门,挨家挨户地赔礼道歉。
这里的百姓都非常善良淳朴,见杨贵的态度如此诚恳,就大方地表示原谅。
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没等杨贵松口气,下一封投诉信又送到他手中。令杨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投诉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格外器重的吴祖太。
吴祖太是从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就作为水利技术人员来到安阳市工作。当他听说杨贵在修建红旗渠时,毫不犹豫就主动报名参加。
杨贵也很器重他,直接任命他为测量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吴祖太也不负所托,为红旗渠项目耗费很多心血,提出很多既经济实惠又有质量保证的方案。

吴祖太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在测量时会亲自上阵。为不拖延修建的速度,他甚至牺牲小我的幸福,多次写信给未婚妻请求延迟婚期。
杨贵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甘于奉献又严谨认真的人,会上诉状告这个他耗费太多心血的工程。杨贵连忙找到吴祖太了解情况,吴祖太这才告诉他事情原委。
原来是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工人们没有丝毫的团队精神,要么各干各的,要么不听指挥,有的人挖错曲线,有的人炸坏渠底,这严重拖慢整个工程的进度。
还有附近的村民好心来帮忙,仅参与一期工程的人就高达4万。而任务分配不均匀导致效率低下,很多人在做无用功,人力资源大量闲置。

此时正是工程的关键时期,吴祖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万般无奈之下,吴祖太才想出诉讼的办法希望可以整治这个现状。了解完起因的杨贵不仅没有责怪吴祖太,还夸奖了他。
经过研究,众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分段开凿水渠,合理安排人员,对施工队加强管理。杨贵书记专门召开动员大会,鼓励大家劲往一起使,团结一致才能提高效率。
工人和村民们的配合度很高,在正确的领导下,他们很快就服从安排。可摆平这些问题后,修建之路又遇到新的坎坷:工人的吃饭睡觉问题和物资问题。
要知道,1960年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粮食短缺问题很严重,可以分到林县的粮食更是少得可怜。每天的伙食基本是粗糙的玉米面窝窝头和一碗清得见底的野菜汤,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工人们都是青壮年的劳动力,就算每天什么都不做也会感到饥饿,更别提还要从事大量艰苦的体力活。
饿到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工人们就去啃树皮、喝刷锅水。没有任何人抱怨,大家都在咬牙坚持。这让杨贵看得心酸不已。
到晚上睡觉时,几万工人会就地而眠,躺在狭小的山洞、石缝里。睡觉时还不能侧躺,否则会不小心掉进万丈深渊中。
工人们没有抱怨,而是苦中作乐,在干活时编写一首信天游 ;“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地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哨岗,漳河流水催我眠。”这首朴素的信天游里包含着林县人民为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期望和向往。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禁让人对林县百姓肃然起敬,也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才能勇往直前,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当时国家每项物资都有严格的指标,建造工程又急需大量的石头、水泥、石灰等原材料。
购进这些材料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为节省开支,工人们想出利用太行山的石头烧制出可利用石灰的办法。任何工具都要物尽其用,直到不能用才舍得丢掉。
最终凭借着勤劳和智慧,英雄的林县儿女们解决完这两大难题,施工队一路势如破竹,修建速度非常快。

令人无比惋惜的是,在一次实地勘测王家庄隧道的过程中,吴祖太上方的土石突然塌方,他躲闪不及,被掩压在土石堆里,其他人来不及营救。吴祖太就这样献出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伟大工程建造完成 ,红旗渠精神永流传
红旗渠工程正式竣工是在1969年7月,这是伟大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红旗渠这条水长城横亘在太行山腰上,主干道长70多公里,全长1500公里,共耗资七千万元。
看着从渠中奔流而过的清澈水流,村民们的掌声经久不息,因为这其中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
红旗渠不负众望,解决林县56.7万人和37万家畜的用水问题,林县境内54万耕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大大增加。林县人民亲切地称它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困境,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得千秋。尤其是在修建过程中形成伟大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永不过时,历久弥新,永远闪耀在每个人心中!
正所谓“水兴则安邦”,毛泽东主席也提出过;要搞好农业,必须先把水利搞上去。红旗渠工程就是在这时诞生的一个奇迹,可以说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1026.com/18514.html